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提高宏觀調控效果——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2019-11-26 17:2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提高宏觀調控效果——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

“中央銀行體系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核心,一個好的中央銀行體系的運行,可以為整個金融領域的治理奠定良好基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此次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對整個金融體系的規范管理、提高宏觀調控效果乃至國家治理都有著重要意義。

他表示,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通過以來,我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框架不斷完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提升到新高度,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健全完善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框架,是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主要任務。”曾剛說。

他認為,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是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基礎。“經濟發展需要貨幣供給的相應增長,而基礎貨幣是整個信用的基礎。”

曾剛表示,我國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2004年至2014年,外匯占款是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而后隨著外匯流入的減少,外匯占款呈下降趨勢。人民銀行開始通過定向降準、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工具投放基礎貨幣。

“過去以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中國作為獨立大國的中央銀行政策容易受到外部影響。而再貸款、流動性借貸便利等政策工具很難構成長期穩定的貨幣供給。”曾剛說,各國基礎貨幣供給的差異很大,有的國家以再貸款為主,有的國家是以政府信用國債作為貨幣供給的主要機制。當下,我國要探討長期的基礎貨幣供給機制,既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必須可控、獨立,受外部影響較小。

曾剛認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第二個層面的含義是更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一個現代的中央銀行的調控體系,有賴于市場傳導機制的不斷完善。”曾剛說,為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央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市場利率降低的同時,資產端銀行的貸款率利率較難降下去,這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有很大關系。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暢涉及到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市場化主體的改革。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推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強化預算約束、競爭中性,讓其對利率敏感性更高,這些改革將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加有效創造更好的環境。”

他認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暢通還需完善政策工具,提高調控效率。過去一段時間,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工具,推出多種新型的流動性管理工具,結構性調控的能力提升,更精準地滿足實體經濟需要。

曾剛認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還要更好地發揮央行對金融穩定的作用,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需要一套新的宏觀審慎評估和管理框架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政策體系。這個政策體系與傳統的貨幣政策有交叉,但側重點不同。傳統貨幣政策的目的是調節宏觀經濟運行,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是防范風險,兩者長期是統一的,但短期的工具使用是有差異的。”

“總體來說,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宏觀調控效果和效率,穩定經濟發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守住風險底線,是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的根本目標。”曾剛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