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如何實現藍天白云常在?——部門、專家回應大氣污染防治熱點問題

2020-09-11 22:2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如何實現藍天白云常在?——部門、專家回應大氣污染防治熱點問題

新華社記者高敬

近日,北京等多地秋高氣爽,藍天白云令人心醉。今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是否會再次侵擾,如何實現藍天白云常在?

在1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以及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對此進行了回應。

四方面原因導致重污染天氣

趙英民介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集中攻堅。經過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團結奮戰,攻關項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

他表示,攻關項目從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趙英民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至5倍。另外,由于取暖原因,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

“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PM2.5二次組分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他說,大氣氧化性一方面推動氣態污染物轉成PM2.5,一方面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

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他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環境容量較小。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小30%左右。

此外,區域傳輸對各城市PM2.5的貢獻率影響顯著,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35%至50%。

趙英民指出,要繼續針對人為排放進行治理,大幅減少污染物,使得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

徹底消除重污染需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深入,空氣質量改善,重污染天數持續減少。但柴發合指出,當前大氣污染物和氣象條件特別是不利的氣象條件沒有“脫敏”。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秋冬季一旦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還會發生重污染過程。

他表示,要徹底消除重污染,實現藍天白云常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削減40%至75%,且各種污染物的削減量不一樣,各城市的削減量也有差別。

柴發合說,要繼續以控制秋冬季PM2.5污染為核心做好防治工作,同時開展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促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從整個區域來說,要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為重點,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同時,要加強傳輸通道城市污染管控,適當擴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聯防聯控范圍,強化聯防聯控機制。以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為重點,推動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在重污染天氣來臨時,要以差異化、精細化的管控為導向,著力提升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精準度。

確保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近年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明顯,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農村散煤治理等各項環境治理重點任務進展順利,同時通過加強區域聯防聯控等方式,重污染天氣應對更加精準。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后一年。

趙英民表示,生態環境部將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藍天保衛戰的重點任務,堅持以減少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污染天氣為核心,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抓好已經出臺的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鞏固已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不搞層層加碼,落實部門、地方責任,確保今年的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