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陜西:三秦大地奏響追趕超越“進行曲”

2021-06-01 12: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西安6月1日電 題:陜西:三秦大地奏響追趕超越“進行曲”

新華社記者石志勇、薛天


陜西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的富硒茶園(2020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陜西,華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巍巍秦嶺,滔滔渭水,見證著古老三秦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脫貧攻堅鼓起了百姓“錢袋子”,創新驅動帶來發展加速度,“美麗陜西”既筑牢了“底子”又撐起了“面子”。


中國西部創新港(2019年9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陜西省正搶抓機遇,不斷奮力追趕超越,描繪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窮根”斷了 “鄉黨”笑了

春末夏初,在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登高眺望,黃河灘地里的冬棗大棚一望無際,大棚里的棗樹長勢良好。

過去的小坡村,因為地處鹽堿地帶,是個窮村子,“老遠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堿。種啥啥不長,群眾真恓惶 ”。


西安市長安區西安鮮花港的工作人員李麗在溫室內查看蝴蝶蘭(2018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如今的小坡村,依靠種植冬棗使萬畝鹽堿地長出了“金蛋蛋”,村里人又編了新的順口溜:“站在小坡向東望,小坡一片新氣象;萬畝冬棗在田間,家家戶戶十幾萬。”

小坡村的變遷是陜西戰貧之路的縮影。


在陜西安康市漢濱區五里鎮朝陽社區一家刺繡印花廠,社區工人在車間內工作(2020年3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產業扶貧拔“窮根”,移民搬遷挪“舊窩”,扶貧工作隊謀“興村”……一系列攻堅之舉使得陜西省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全省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4.93萬戶貧困群眾搬入新居,貧困群眾收入水平顯著提升。

產業發展鼓起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西安市藍田縣境內的巍巍秦嶺(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陜北的果園里,鄉親們正在種植著致富希望。走進延安市洛川縣槐柏鎮兩坑村村民陶七斤家,整潔明亮的窯洞里,現代化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陶七斤說,過去家里種過小麥、玉米和烤煙,卻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如今靠種蘋果去年就收入54萬元。170戶人家的兩坑村,現在家家種植蘋果,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有6戶。

陜南的社區工廠里,新產業工人們在編織自己的夢想。家住石泉縣城關鎮江南社區的沈運潔,僅用了3年,就完成了從留守婦女到企業負責人的“蝶變”。原本貧困的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工坊”,帶動30多名鄉親共同致富。


大荔縣小坡村村民在防雨大棚上鋪新塑料膜(2019年3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渭南市富平縣大力扶持幸福“柿業”,全縣柿子種植面積36萬畝,產值40億元。“我在村里的柿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一個冬天下來,家里的日常花費就夠了。”淡村鎮盤龍村村民杜玉芹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如今,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正在秦嶺南北、黃土高原徐徐展開。

創新驅動了 科技成果生“金”了

一種神奇的高分子智能材料,在常態下較為柔軟,一旦受到外力撞擊,就會迅速變硬消化外力,外力消失后材料會恢復柔軟。它的發明人是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李鋒,而讓它大放光彩的卻是“技術經理人”孫衛增。


工人在法士特伊頓(寶雞)輕型變速器有限公司廠區內的生產線上工作(2020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我同技術團隊一起規劃了這個成果的轉化路徑并廣泛推介,一家知名運動品牌出資購買了這項技術并將其應用于鞋底,這個系列的運動鞋2020年銷售超過500萬雙。”孫衛增說。

“點石成金”是陜西推行的“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成果轉化”模式的最直接效果。大批“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技術成果的篩選、立項、產業化等各個環節,實現了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常態化精準對接,全力打通創新驅動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省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才百萬人以上。如今,創新驅動正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在動力:

——助推城市發展。西安市持續以科技創新推動城市發展,2020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20年產值分別增長23.4%和13.3%,遠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的增速。

——引領企業轉型。眾多企業加快從“制造”到“智造”轉變:商用車變速箱生產企業法士特集團的多條智能化生產線上,智能機器人逐步成為“主力”。陜汽集團加快清潔能源、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技術研究,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層出不窮,2020年銷售汽車23.5萬輛,實現工業總產值1039億元。

——帶來發展新動力。2020年陜西省技術合同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持續高速增長,2020年占GDP的比重達11.7%,高技術產業“十三五”期間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2021年3月30日,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全面啟動。“‘秦創原’將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主體和人才積極性,形成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良性互動,建成帶動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科技創新大平臺。”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孫科說。

位于渭水之畔的中國西部創新港,是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主體建設的“秦創原”重要載體。如今這里新能源、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正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超市”整裝待發,科技成果路演吸引著全國各地投資人。

“黑色”退了 “綠色”深了

“煤主沉浮”“油主沉浮”——長期以來豐富的資源稟賦讓“黑色產業”主導陜西經濟。從過度依賴能源化工粗放發展到構建綠色經濟體系,陜西初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與生態相互促進,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地處陜北的榆林市、延安市,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富集。以綠色、低碳、環保為方向,榆林市一批能源深度轉化項目“開花結果”,由原煤轉化而來的環保燃料蘭炭有效減少了大氣污染。


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第十五屆榆林國際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產業博覽會展位展出的產品(2020年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延安市推動綠色轉型,唱響了蘋果產業更新升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經濟業態加速崛起的“三重奏”。

位于陜南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拒絕重大資源開發性項目落地,關停影響生態環境的工礦企業,全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壯士斷腕”后的陜南三市保護了綠水青山,也贏得了金山銀山。

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黃土飛揚,是許多人對陜西的第一印象。但近年來這一印象正被顛覆。通過持續不斷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等措施,陜西森林覆蓋率已超過45%,綠色版圖由“淺綠”向“深綠”漸進。

“立足‘美麗陜西’建設,陜西要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特別是保護好秦嶺這一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讓三秦大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陜西省發改委主任張曉光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