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既要大規模開發也要高水平消納 讓新能源發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2022-10-07 08:2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近年來,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1年底,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均占全球發電裝機的1/3以上,分別連續12年、7年穩居全球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進展怎么樣?下一步如何規劃?記者進行了采訪。

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有助于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張北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位于河北省的張北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輸送約140億千瓦時綠色電力,約占北京年用電量的1/10。

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的“風光”資源,如何穩定地“點亮北京的燈”?“張北柔直工程由兩個送電端、一個調節端、一個接收端,組成了一張‘口’字形的網。”國網冀北超高壓公司特高壓交直流運檢中心副主任李振動介紹,調節端接入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就像一個超級“充電寶”,一次最大儲能近4000萬千瓦時,當送出電量有余時,可借助電能將水抽至上水庫儲存;電量不足時,則可放水發電。

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截至7月底,風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17.2%;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同比增長26.7%;二者合計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28%左右。同時,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上半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分別達到95.8%、97.7%,12個省份“風光”利用率達到100%。

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有什么特點?可以用“三個明確”來概括。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是明確了既要發揮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清潔替代、引領能源低碳轉型的作用,也要發揮好煤電支撐調節、安全保供的作用;二是明確了發揮好特高壓輸變電線路作為跨省區資源配置載體的重要功能,既推動西部地區新能源的基地化、規模化開發,也為東部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強支撐;三是明確了新能源供給和消納兩位一體、不可偏廢,既要持續增強新能源供給能力,確保“發得出”,也要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確保“用得上”。

該負責人說,加大力度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有助于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當前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局部時段、局部地區電力供應還比較緊張。新能源資源潛力大、開發成本低、競爭優勢明顯,推動新能源“立住、立穩、立好”。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成本不斷下降。以光伏為例,目前平均造價約為每千瓦4000元,僅為2010年的20%左右。2021年,除戶用光伏外,新增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與燃煤發電標桿電價持平。此外,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持續鞏固,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超過70%的組件,風電機組產量占據全球2/3以上市場份額。

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也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迫切需要。2021年,我國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相當于7.53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20.7億噸、40萬噸、45萬噸,減污降碳成效顯著。

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需要電網輸配以及其他電源、儲能的協同支撐

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的綜合效益巨大,但要立得住、立得穩、立得好,還需要電網輸配以及其他電源、儲能的協同支撐。“電力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供需需要實時平衡。只有供給和消納雙管齊下、整體謀劃,才能切實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說,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是一個系統性概念,需要立足全局、通盤考慮。

——充分發揮風光大基地的“主力軍”作用,確保新能源“發得出”。目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約1億千瓦項目已全部開工,第二批基地項目正在積極推動前期工作、部分已開工,第三批基地項目也在組織謀劃中。

據介紹,接下來將堅持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冀北、松遼、新疆、黃河下游等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依托西南水電基地調節能力和外送通道,統籌推進川滇黔桂、藏東南兩大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推動近海規模化開發和深遠海示范化開發,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

——配套建設輸電通道和調峰能力,助力新能源“供得上”。我國風光資源大部分分布在“三北”地區,而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由此帶來的跨省區輸電壓力較大;再加上風電、光伏發電具有較大波動性,對于輸電通道和調峰能力的配套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存量方面,現在已建成的部分輸電通道,利用率還沒有完全達到設計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利用率和新能源電量占比。增量方面,要優化新建通道布局,根據《“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新建輸電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原則上不低于50%。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說,同時,還要加強調峰能力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工期較長,要在抽水蓄能電站應建盡建、應投盡投的基礎上,同步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新型儲能、負荷側調節等其他調峰手段。

近年來,我國堅持綜合施策,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得到提升。在電源側,累計完成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約1.5億千瓦,提升系統調節能力約3000萬千瓦;積極推進抽水蓄能建設,截至2021年底裝機總量達3600萬千瓦。在電網側,累計建成33條交直流特高壓線路,“西電東送”規模超過2.9億千瓦。在負荷側,深入挖掘需求響應潛力,提高了負荷側對新能源的調節能力。

——建立分布式新能源供給和消納融合體系,推動新能源“用得好”。光伏屋頂、光伏幕墻、漁光互補電站……2021年,我國分布式光伏新增約2900萬千瓦,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55%,這是歷史上首次突破50%。

“立足分布式能源離負荷近、不需要通過大電網遠距離輸送的實際情況,必須既重視主網架的建設,提升區域電網靈活柔性互聯水平;同時也要注重分布式智能電網的建設,實現新能源供給和消納的集成耦合,提高自主平衡能力。”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李昇說,要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就地消納與外送消納并舉,在中東南部地區重點推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就地就近開發,促進新能源發電多場景融合開發,推動更多的能源電力“消費者”向“產消者”轉變。

將從政策、技術、機制等環節全方位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要實現翻倍;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向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逐步轉變是一項系統重塑工程,還存在多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將新能源轉化為穩定電力供應的技術體系尚未形成。二是新型儲能和抽水蓄能形成支撐能力還需時間積累。三是與可再生能源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工業體系剛剛起步。四是現行體制機制尚不適應新型電力系統模式創新。

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組織有關機構和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從政策、技術、機制等環節全方位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其中,將加強土地、資金等要素支撐,為推動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提供政策支持;針對特高壓輸電、大電網安全、新能源并網消納等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綜合能源服務、能源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開展深入研究,為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同時,將加強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建設。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進一步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穩妥推動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機制,統籌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和綠證交易。

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方面,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琳建議,通過加大有償調峰補償力度,系統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合理分攤疏導系統性成本;盡快明確可中斷負荷、虛擬電廠等輔助服務市場主體地位和準入條件等舉措,為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記者 丁怡婷)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