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談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4-06-25 14:09 來源: 文物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史無前例的文化遺產保護國家行動

童明康談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申遺

6月22日,正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喜訊,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作為線路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又一次刷新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的同時,也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類型。近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文物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請簡要介紹這兩處遺產。

  童明康:這兩處遺產有一個以往遺產都沒有的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跨省、跨地區、跨國家的巨大的文化線路遺產。它們的列入,豐富了我國世界遺產的類型,而且也開創了我國世界遺產之最。因為原來最大的遺產就是長城,但是長城和今年的申報項目不一樣,雖然長城也是跨省項目,而它是線性文化遺產,不具備活態性質。

  “活態”是大運河遺產的顯著特征  

此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包括橫貫中國中東部地區的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在春秋戰國、隋朝及元朝時期都曾經歷過大規模興建。依據歷史分段和命名習慣,大運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包括河道遺產27段,總長度1011公里,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類型包括閘、堤、壩、橋、水城門、纖道、碼頭、險工等運河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鈔關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和一部分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這些遺產分布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遺產區總面積為20819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54263公頃。

  “活態”文化遺產是大運河遺產的顯著特征。山東濟寧以南的部分仍在通航,在交通運輸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他一些河道轉變成為景觀河、灌溉河、排澇河,在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大運河的“活”還體現在它始終是一條不斷發展變化的運河。歷史上,因為黃河改道等自然原因,大運河就曾多次變遷。近代以來,隨著傳統功能部分退化,運河使用功能發生變化,管理維護設施不斷更新,運河沿線城市面貌也持續改善,而這些變化共同為大運河作為活態文化遺產的價值做出貢獻。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活態”遺產持續利用是大運河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  

  首個跨國系列文化遺產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之后,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通道、文化通道,這就是承載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這次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路線長度大約8700公里,包括各類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為42668.16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189963.13公頃。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筑等遺跡,包括河南省4處、陜西省7處、甘肅省5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處,遺產區總面積為29825.69公頃,緩沖區總面積為176526.03公頃。哈薩克斯坦境內有8處遺跡,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跡。

  記者:這兩處巨型線路遺產跨省、跨地區、跨國家,包含的類型很多很復雜,涉及面廣,在申遺過程中的管理和保護難度可想而知,怎樣做到步調一致,如何處理保護需求與發展需求,積累了什么經驗?

  童明康:無論是從遺產本身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看,還是從保護管理和申報工作的難度看,這兩處遺產申報成功,都是史無前例的文化遺產保護國家行動。其實,每一次世界遺產的申報,都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化認知,是對遺產保護管理能力的提升。今年申報的兩處遺產更是如此,不僅是時間跨度大,空間跨度長,類型特別豐富,而且是仍然在以不同方式發揮作用的遺產。申遺過程中,我們也針對遺產的特點采取開創性的策略,力圖實現巨型遺產全線的整體保護。

  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沿線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2006年、2013年國務院相繼將京杭大運河和大運河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國務院批準開展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大運河保護成為國家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國務院指導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牽頭,沿線8省(市)和國務院13個部門建立了跨地區、跨部門協商機制;在省部會商小組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頒布實施了大運河遺產的專項保護法規、聯合協定和國家級、省級、市級保護規劃;完成了大運河全線遺產資源調查;組織實施了一批大運河遺產保護、展示工程;建立了大運河遺產檔案和監測系統,大運河遺產的保護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大運河沿線35個城市還建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制定《大運河遺產保護聯合規定》,進一步確保大運河遺產得到整體保護。

  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項目歷時久,難度大,申報項目內容復雜,要求高,涉及面廣,是前所未有的開創性項目。中國和中亞各國為保護絲綢之路遺產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展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推動和指導下,國家文物局會同外交部、教科文全委會等相關部門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跨國協商,積極加強與國際組織、與哈吉兩國的協調與溝通,確保申遺按照正確的技術路線順利進行。同時,督促、指導河南、陜西、甘肅、新疆等地各級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按照申遺工作要求,開展制訂和頒布實施保護管理法規、規劃,設立保護管理機構,實施文物保護、環境整治、展示監測等工作。國家文物局加強組織協調,為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搭建起多層次、全方位的協調管理機制。相關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團隊,協調文物及其他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共同推進、高質量地完成了申遺準備工作。絲綢之路沿線人民群眾和利益相關者對申遺工作也給予了堅定的擁護和支持。

  記者:大運河、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對今后世界遺產工作有何意義?

  童明康:大運河、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取得豐碩成果。

  在大運河申遺巨大影響力和號召力推動下,社會各界對大運河保護給予高度關注,掀起認識、研究、愛護大運河的社會熱潮,吸引大量社會資源也向大運河遺產保護領域聚集,使遺產保護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顯著改善。跨省跨部門協調機制、層次分明的保護規劃體系以及涵蓋全部申報遺產、多層級監測和檔案信息體系的建立,為巨型活態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有益嘗試。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始終堅持將運河遺產保護與延續運河功能相結合,與城鎮發展建設相結合,與歷史文化展示相結合,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推動保護和申遺工作助力遺產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引導并推動沿岸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眾的生活環境和品質改善。大運河不僅成為增強文化凝聚力、創造力、親和力的精神家園,更逐步成為廣大民眾宜業宜居的美好家園,成為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絲綢之路項目的申遺成功,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對于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彰顯世界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永恒主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通過開展絲綢之路申遺,極大地改善了文物周邊的環境,為地方民眾營造了賞心悅目的文化生活空間,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發揮了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并為促進遺產地旅游業進步,增進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惠及于民、反哺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絲綢之路申遺在項目選擇、價值研究、協調管理機制建立等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對于絲綢之路后續跨國申遺項目以及我國系列申遺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并進一步擴展了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領域和空間,豐富和深化了世界遺產的理論和實踐,將促進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可持續深入發展。

  記者:近年來各地申遺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質疑申遺的聲音也時有出現,作為國家“申遺領隊”,您怎么看?

  童明康: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申遺。世界遺產實行限額制之后,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和一項目自然遺產,而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申遺有兩個傾斜:一是向十年內沒有申報世界遺產的國家傾斜,二是向十年內沒有成功的國家傾斜,所以申報世界遺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盡管世界遺產專家已經習慣了中國申報遺產項目的精彩,但要求也會更嚴格,因為中國的遺產太優秀了,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每年都有申報而且年年申報成功。所以,全社會應以平常心看待申遺,申報成功我們當然高興,偶爾申報被延遲也不必喪氣,不要因為申遺腳步的放慢而影響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畢竟,對于遺產的最突出普遍價值沒人否認,畢竟保護文化遺產,使之能夠傳承子孫后代,使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得到提高,才是我們申遺的目的。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