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決勝階段的行動指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1-20 07:1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描繪了未來5年我國發展藍圖。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建議》精神,是制定和落實好“十三五”規劃,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根本保證。

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諸如經濟下行壓力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緩慢、資源環境壓力難以承受等。特別是,我國正處于由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78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標準,人均GDP1.2萬美元是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分界線。世界各國的經驗證明,人均GDP六七千美元到1.2萬美元是一個艱難的爬坡階段。多數國家在這個階段停滯下來,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少數國家跨越了這個階段,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樹立正確發展理念、抓住寶貴發展機遇、推出有效發展舉措。《建議》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提出我們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對于我們確立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著力點,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要運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創新發展,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要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改革和完善科技、教育體制,鼓勵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激發廣大科技人員鉆研技術的積極性,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帶動產業升級,推動產業結構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為主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為主轉變。堅持協調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目前,從全國來看,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已經進入中后期階段或后工業化階段,而中西部廣大地區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或初期階段。因此,要素投入和發展的重點應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通過釋放中西部地區的巨大發展潛力,支撐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堅持開放發展,就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擴大海外投資,建設“一帶一路”,創造出口需求,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共享發展,就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等,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城鄉發展差距大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區域發展差距本質上也是城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制度,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大約為2.9∶1,占全國人口45%的農村居民收入上不去,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難題。同時,這又是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過去總認為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農村居民收入低一些是必然的、合理的。但一些國家的經驗說明,只要采取積極措施,農民收入可以與城鎮居民收入同步增長。近兩年,由于政策措施到位,我國一些地區出現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的可喜現象。

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問題,不僅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關系到我國經濟長遠持續發展。為此,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現在城鄉居民基本權益不平等,集中體現在城鄉居民財產權不平等和戶籍權益不平等。農民還不能像城里人那樣進入市場交易自己的住房,許多農民工在城里干了二三十年,為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卻無法獲得城市戶籍并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這兩個不平等,嚴重制約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長期以來,公共服務投入的重點在城市,形成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巨大差距,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素質提高。農村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不斷流入城市,而城市的技術、資金和高素質勞動力很難進入農村,城鄉要素配置不合理。《建議》提出實行精準扶貧,到2020年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等。這些重要舉措,將使農村經濟得到更快發展、城鄉差距更快縮小、城鄉發展更快走向協調。

著重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正處于由生存型轉向發展型、享受型的過程中,然而我們的消費品和服務供給結構尚不能適應這一轉變。個人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供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而在公共服務的供求關系上,則呈現嚴重的供給不足狀態,包括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環境、供水、家政服務等,都滿足不了廣大居民的需求。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又比較大。造成公共服務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公共服務建設主要依賴各級財政投入,政府財力不足,社會資金又缺乏進入機制,必然帶來個人消費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各地人均公共財政支出水平相差懸殊,直接導致公共服務發展水平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加大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并通過推動各地區和城鄉之間人均公共財政支出大體均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議》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等。這將滿足廣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對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應對老齡化社會到來、擴大居民消費將產生深遠影響。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在“十三五”期間需要改革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體制,推行政府與企業合作模式。通過建設—經營—轉讓(BOT)、建設—轉讓(BT)、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投資者能按期收回投資并獲得合理回報。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就能把巨量社會資金引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領域,盡快改變公共服務供給短缺的局面。

大力改善生態環境

《建議》提出堅持綠色發展,適應了廣大居民對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迫切愿望。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包括為人們提供清潔、優美、舒適、宜居的環境,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實現綠色發展,首先應破除增加環保投入必然影響發展的模糊認識,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建立生態文明體制已作出部署,要求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議》進一步指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過去我們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制度,由于監管不嚴,結果是認真治理的企業吃虧,不治理的企業反而增加盈利,以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現在改為誰污染、誰付費,且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有利于保證采用先進治理設備和技術,保證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轉,避免偷排、偷放等惡意違法排污行為;有利于形成有效機制,培育和壯大環保產業。同時,所有企業都執行統一的排放標準,公平競爭,有助于通過強化內部管理和技術進步消化污染治理的成本。《建議》還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督促企業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這將對治理環境和改善生態發揮重要作用。(鄭新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朱英
回到 頂部
/govweb/jsonTag/tp/s2013_1456449943438.json
/govweb/jsonTag/tp/s2014_1456449943858.json
/govweb/jsonTag/tp/s2015_1456449944214.json
/govweb/jsonTag/tp/s2016_1456449944433.json
/govweb/jsonTag/tp/s2017_1456449944523.json
/govweb/jsonTag/tp/s2018_1456449944619.json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