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發文推進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為農業告別大水漫灌立規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1-29 21:3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記者王宇、安蓓)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實現農業現代化。

專家指出,農業是我國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但長期以來,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運行維護經費不足,農業用水管理不到位,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價格水平總體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環境成本。國辦意見的出臺,對于節約農田用水、維護國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最大的亮點是綜合施策,即通過農田水利工程節水、管理節水、價格節水、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以及技術節水等手段的協同推進,來共同促進農業節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價格司相關工作人員說。

意見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價格總體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普遍實行,可持續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基本建立,先進適用的農業節水技術措施普遍應用,農業種植結構實現優化調整,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完善的地區要加快推進改革,通過3—5年努力率先實現改革目標。

“農業是用水大戶,約占全社會用水總量六成以上。目前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32,與發達國家已達0.7以上的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有一定差距。”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差距的背后,一方面與我國相對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前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完善、不健全分不開。

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但由于相當多農田水利缺少計量、水權制度缺乏,能夠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的水價機制還不健全,造成我國一些地方農業用水“水龍頭擰不緊”的后果。記者在采訪中就發現,由于目前全國農業水費平均每畝地不到0.1元,只是成本的1/3,而且實收率不到一半。偏低的水價,帶來很多地方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大水漫灌不心疼”的心理。

針對這一現狀,意見提出,要通過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建立農業水權制度等手段來夯實農業水價改革基礎,提出要通過分級制定農業水價,區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等用水類型,在終端用水環節探索實行分類水價。

此外,針對地下水超采現狀,意見還特別提出對地下水超采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地下水用水成本高于當地地表水,促進地下水采補平衡和生態改善。

記者了解到,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地表水利用狀況趨于緊張,地下水超采現象日益嚴重。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地下水超采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江蘇省的面積,由此帶來地面沉降、房屋開裂、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而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已達深層承壓水,這類地下水回補需要很長時間,極難恢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朱英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