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讀詞:決勝全面小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3-06 07: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人地錢”掛鉤
調動城鎮化積極性

解讀人: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采訪人:記者 王浩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關鍵要調動人口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過去,一些地方政府對這項工作不積極,因為接收轉移人口越多,承擔的成本越高。李國祥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人地錢”掛鉤政策,正是從上述問題入手,理順利益關系,調動各方積極性。

李國祥分析,轉移人口流入地政府主要面臨兩對矛盾。一是人口數量增加和城市空間有限的矛盾。“人地”掛鉤,實現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相掛鉤,城市吸納的轉移人口越多,建設土地指標也隨之增加,緩解了用地矛盾。二是人口數量增加和市民化成本過高的矛盾。吸納更多的轉移人口,意味著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擴大社會公共服務范圍。“人錢”掛鉤,財政轉移支付和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能實現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擔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減輕了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人地錢”掛鉤政策能解決新型城鎮化中“人難進城,錢難籌措”的問題,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成本共擔機制,調動地方政府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積極性,有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讓農民真正能在城市里留得下,過得好。

代表點評:

廣西桂林市市長周家斌代表:“人地錢”掛鉤政策能夠從制度層面破解當前城鎮化進程中“人難進城、地難流轉、錢難籌措”的矛盾,能夠實現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同步、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城鎮化與工業化同步。

好政策要落地,還需要各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比如,為緩解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錢難籌措”的問題,可以通過大力推廣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讓更多農業轉移人口成為真正的市民。(記者 蘇銀成 龐革平整理)

“互聯網+政務服務”
群眾少跑腿不添堵

解讀人:中興通訊副總裁 鮑鐘峻

采訪人:記者 余建斌 劉詩瑤

“以前不是不想提供方便,而是技術上達不到,互聯網幫助我們實現了這一目標。”鮑鐘峻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政務服務”,順應了提升政府效能和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簡政放權有兩個重要的驅動手段:行政體制改革和信息化支撐。審批時,常出現申請人遺漏材料的情形,過去只能再跑一趟。現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把個人材料放在云端,配合數字證書、指紋識別等信息安全手段,大大提高了群眾辦事效率和審批效率,做到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鮑鐘峻認為,“互聯網+政務服務”,有助于政府實現高效和陽光化的管理。“比如創業者辦理企業登記,過去要5天甚至更多,現在可能半天搞定”。通過集中和共享數據,還可杜絕部門間相互推諉的“懶政”行為。鮑鐘峻指出,“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幫助政府在簡政放權中平衡好“放”和“管”的關系,從“重審輕管”逐步變成“放管結合”和“精準監管”。政府放權,不代表政府監管職能的削弱,在給百姓提供便利的同時,不應降低政府的監管標準。信息化技術可幫助實現這一十分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通過對多渠道數據的挖掘分析進行更有效、更精準的監管。由此既能提升社會的整體創新能力,又能保證社會的治理能力。

委員點評: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委員: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既有堅實的現實基礎,也有旺盛的潛在需求。我國幅員遼闊,政府向所有公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有一定的難度,這就給了“互聯網+政務服務”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申請護照,用傳統的辦法,老百姓都要跑到大城市。如果能大力發展網上政府服務,簡化程序,不但能節省政府工作人員和公民的時間,而且會在良性互動方面產生十分有益的作用。(記者 尹世昌整理)

光網城市
樂享數字化好生活

解讀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 敖立

采訪人:記者 王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一批光網城市,推進5萬個行政村通光纖,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數字化生活。

敖立介紹,光網指的是用光纖傳輸的網絡。目前,我國骨干網、城域網都已經采用了光通信,但在接入網也就是連接到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上,很多還是采用“銅纜+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ADSL)”接入方式。為提高帶寬,近年來,固網運營商紛紛用“寬帶+光纖”逐漸替代“窄帶+銅纜”。

那么,什么是光網城市呢?敖立說,國際上有種說法,光纖網絡已經覆蓋了超過70%人口的城市,可以稱之為光網城市。但這個定義既不準確也不適合我國國情,因為我國的城市都有廣袤的鄉村,光網城市究竟是指城區還是包含鄉村的整個行政區?覆蓋率究竟是運營商端口數量與寬帶家庭總數的比例,還是寬帶用戶與城市人口總數的比例?接入帶寬究竟應該達到多少?工信部正在研究相關標準,未來將公開發布。

敖立指出,“光網城市”并非簡單的城市光纖改造,在光網城市整體解決方案中,引入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打造綜合能力平臺,整合智能傳輸管道,為用戶帶來眾多、嶄新的數字化應用才是重中之重。為此,在光網城市建設中,要加快推進城市系統中個人、物和組織之間的物聯化和互聯化,以塑造“智慧城市”為目標,利用高速寬帶網絡推進“互聯網+”戰略落地,真正實現響應政府、惠及民生、服務企業,強力支撐個人、家庭、城市及整個國家的信息化。

代表點評:

海南省海口市委副書記、市長倪強代表:

建設光網城市,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數字化生活,充分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城鄉發展統籌兼顧,以光網建設為抓手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實現公共信息服務均等化,這既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器,也是執政為民、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光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必將推進“互聯網+產業”進一步融合,給城鄉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智慧城市”“智慧鄉村”的建設將有利于推動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的顯著提升。(記者 黃曉慧整理)

工匠精神
提升中國制造質量

解讀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羅民

采訪人:記者 王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羅民認為,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中“工業精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內涵十分豐富: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保質保量、不投機取巧,耐心專注、不斷完善,專業敬業、力爭第一。

羅民指出,工匠精神是工業制造的靈魂,歷史證明,世界工業強國的形成與它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密切相關。當前中國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上不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

羅民強調,制造強國建設是技術創新、匠藝精進的過程。文化基因對工業化進程和產業變革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決定性的影響。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應充分認識工業文化的支撐保障作用。在“中國制造2025”全面落實階段,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還可以創造巨大的價值,更是提高工業主體主導力和競爭力的有效保證。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羅民說。

代表點評:

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趙郁代表: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讓我們一線產業工人感到十分振奮。從20多年前一名流水線裝配工成長為今天的全國勞模,我深有體會,中國要從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關鍵在于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這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也需要千千萬萬能工巧匠。工匠精神的廣泛傳播需要政府出臺更多鼓勵政策,讓工人們更有職業認同感。(記者 賀勇 王昊男整理)

大病保險全覆蓋
大病就醫更有底氣

解讀人: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朱銘來

采訪人:記者 王君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這能進一步減輕居民就醫負擔,讓大病就醫更有底氣。”朱銘來說,“大病不是以病種病情而論,而是以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為界定標準。全覆蓋是指保障對象和保障范圍全覆蓋,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參保人全部納入,所有省市全部推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朱銘來介紹,大病保險個人不用再繳費用,資金從城鄉居民醫保年度籌資時新增的政府資金中提取,也可用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結余基金,或從城鄉居民醫保基金中劃撥一定比例或額度。

“實行大病保險,未來城鄉居民的大病醫療費用總體實際報銷比例能提高15%以上。”朱銘來認為,大病保險的全面實施能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朱銘來認為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只是托底保障并非保險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安排城鄉醫療救助補助資金160億元,增長9.6%。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之外,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間互補聯動,共同構建一個全方位的醫療保障網。”

朱銘來認為,大病保險補償機制應強化提質增效。按照醫療費用高低分段制定大病保險支付比例,醫療費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鼓勵地方探索向困難群眾適當傾斜的具體辦法,努力提高大病保險制度托底保障的精準性。

代表點評: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李秋代表:大病醫保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起,構成了居民醫療保障的“雙保險”。落實大病醫保全覆蓋,其普惠性功能將大大提高,更多個人和家庭將從中受益。大病醫保是對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的進一步保障,有利于促進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也有利于促進改善醫患關系和醫患信任度,促進社會和諧。(記者 李堅 蔣云龍整理)

大眾旅游時代
旅游走進日常生活

解讀人: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 石培華

采訪人:記者 王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這是一個鼓舞人心又十分精準的判斷。” 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石培華說,大眾旅游時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旅游消費的大眾化、常態化——旅游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常態化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旅游就業和創業的大眾化——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已經超過10%,旅游業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對旅游市場、旅游產品、旅游話題等的關注社會化;旅游投資大眾化——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發展的主體。

在國內旅游大眾化之后,出境旅游業也迅速大眾化。繼汽車、房地產等產業之后,旅游業是難得的具備五個全大眾特征的產業:全社會消費、全社會投資、全社會貢獻、全世界交流、全要素全產業融合發展。

石培華認為,政府工作報告精辟地指出了旅游業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切實舉措。

一是優化時間供給,破解旅游發展的時間瓶頸,推進落實帶薪休假,既能有效擴大消費,也有助于緩解旅游消費集中帶來的系列問題。

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是旅游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報告提出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在補短板的同時培育自駕游等新業態。

三是旅游市場秩序是發展中的最大痛點,報告提出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可以說是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

委員點評:

香港旅游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委員:“大眾旅游時代”一詞非常精準地概括了我國目前旅游發展所開啟的新階段。旅游越來越成為老百姓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國家提升內需的一大動力。迎接大眾旅游時代到來,迫切需要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補上旅游基礎建設短板。應當加強監管,打擊宰客行為,嚴肅處理“青島天價大蝦”“哈爾濱天價魚”等害群之馬,維護旅游業聲譽。此外,也應該加快打造新景點,除了積極引入國外高品質的主題公園,還應積極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優勢,興建有中國特色的魅力景點。(記者 尹世昌整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杜暢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