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區域經濟
 
甘肅省定西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人一能之我百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8年12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

人一能之我百之
——甘肅省定西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編者按:甘肅省定西市弘揚“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發揮比較優勢,注重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模式,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形成了種草養畜——增糧增收——改善生態的循環經濟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條自然條件惡劣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路子。定西的經驗,關鍵一條是苦干加會干。苦干就是發揚“人一能之我百之”的“三苦”精神;會干就是要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三個順應、三個遵循”的本質就是科學發展。定西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我國廣大貧困地區只有堅持艱苦奮斗、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脫貧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甘肅省定西市調研組

    歷史上的定西曾經是一塊比較富庶的地方,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會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改革開放前,定西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后,老百姓“穿的黃衣裳(救濟的軍衣),吃的救濟糧,住的土窯洞,睡的無席炕”,生活十分困難。由于農村缺乏燃料、飼料、肥料,群眾鏟草皮、挖草根、砍樹木、濫開荒,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原本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1982年聯合國有關專家來定西考察后作的結論是,“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定西和全國各地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0.14億元,按現價計算是1978年的40.3倍。

    ——經濟結構明顯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66︰10︰24調整為2007年的39︰22︰39,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提高了12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2007年,糧食總產量83.07萬噸,是1978年的1.84倍;馬鈴薯、中藥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達到558.6萬畝,已占到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1.4%。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元,是1978年的34.6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萬人下降到7.83萬人,絕對貧困面由1982年的78%下降到2.94%。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教育、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馬鈴薯、中藥材、花卉及食用菌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定西,科技特派員制度從農村到企業全面推行。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77年的82%提高到99.1%;初中階段入學率由1977年的不足60%提高到96.3%。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每千人擁有醫生1.3人,是1978年的近2倍。文化、廣播、電視、體育、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快發展。

    定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驗是:

    (一)堅持發揚“三苦”精神,不懈推進扶貧開發。從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北部地區干旱多災、南部地區高寒陰濕的實際出發,定西人民充分發揚“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國家的扶持下,始終以扶貧開發統攬農村工作,發揚“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實干精神,致力于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因地制宜地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形成了“梯田+水窖+科技=穩定解決溫飽”的有效模式。近年來,定西將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作為加快穩定解決溫飽進程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突破口,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產業開發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與解決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問題相結合;把持續改善生態、生產基本條件與推進重點鄉村社會、文化、科技、教育全面發展相結合;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全市的扶貧開發進程。

    (二)堅持“三個順應、三個遵循”,踐行科學發展觀。定西不斷深化對市情的認識,在充分吸收過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將定西生態脆弱、干旱缺水、高寒陰濕等農業生產的劣勢,看作發展特色經濟的優勢,按天時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使之由對抗性結構向適應性結構轉變;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市場需要什么就發展什么,什么有比較優勢就開發什么;苦干加巧干,重視科技教育,始終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科教支撐之上。

    (三)堅持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利用定西干旱冷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極具發展馬鈴薯、中藥材等產業的自然優勢,大力開發特色優勢產業。定西已成為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和全國重要的馬鈴薯加工基地及鮮薯銷售基地,形成了種薯生產、鮮薯銷售、加工轉化協調發展的格局。與此同時,堅持立足農業辦工業、盤活存量促增量、依托資源上項目,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初步形成了農畜產品加工、鋁冶煉及深加工、水電一體化開發和建筑建材四大工業體系。

    (四)堅持在生態脆弱地區探索發展生態循環經濟之路。幾十年來,定西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堅持不懈地興修梯田、植樹種草、推進流域治理,創立了“種草養畜-建設沼氣-沼渣肥田-增糧增收-改善生態”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促進了農民在生態持續改善中就地增加收入,初步走出了一條草畜轉化、肥氣循環、農民增收及生態不斷改善的良性發展之路,使定西脆弱的生態走向自我修復。

    (五)堅持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一項戰略性措施。緊緊圍繞把勞務輸出培育成一項大產業的總目標,把勞務輸出作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的關鍵來抓,大力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培訓輸轉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六)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越是自然條件差、發展水平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就越多,就越是需要政府下更大的決心、采取更有力的舉措。針對吃水難問題,定西在干旱山區大規模實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針對上學難問題,健全和完善義務教育投入機制;針對看病難問題,大力建設醫療救治、疾病防控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針對行路難問題,改造提升縣鄉公路;針對用電難問題,加快農村電網改造;針對就業難問題,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

    (七)堅持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支部建在產業鏈”,把基層黨建創新與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定西于2000年7月開始,提出并組織實施了“雙培雙帶”工程(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黨員帶領群眾共同發展,黨組織帶領致富能人不斷進步),既為農村黨組織及黨員發揮先進性找到了有效載體,又促進了黨建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產業開發,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形成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作用發揮在產業鏈,農民致富在產業鏈”的農村黨建新格局。

    回顧定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歷程,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每一個進步都是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分不開的。197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有關部門派人到定西了解當地的貧困狀況并進行救濟。1986年5月,胡耀邦同志到定西考察,要求當地干部帶頭種樹,并給定西人民寄來樹種。江澤民同志于1995年12月和2000年6月兩次到定西考察,并題詞“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胡錦濤同志于1999年9月和2007年2月兩次到定西考察,希望定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希望定西人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加快奔小康。定西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牽動著一代又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

    今后,定西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特色經濟建設為主線,以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為目標,加快發展抓項目、優化結構抓工業、協調帶動抓城鎮、促進和諧抓民生、組織保證抓黨建,深入實施產業富民、工業強市戰略,努力打造“中國薯都”和“西北藥都”,走出一條具有定西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相關鏈接
· 國務院關于同意甘肅省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地級定西市的批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