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林業建設積極發展農村生態改善取得顯著成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9年03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展青山綠水新貌 奏興林富民強音
——我國林業發展成就和農村生態改善綜述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我國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國土綠化事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林業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組組數字,展示了我國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全新面貌:

    人工林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我國人工林面積達到5300多萬公頃,占世界人工林總面積的近40%,居世界第一;全球人工林面積年均增加280萬公頃,其中我國年均增加148.9萬公頃,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

    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森林蓄積由90.28億立方米增加到124.56億立方米;森林總面積由11528萬公頃增加到17491萬公頃。2000-2005年,在全球森林面積年均減少730萬公頃的情況下,我國森林面積卻年均增加405.8萬公頃。

    沙化土地擴張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各類工程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90多萬公頃。全國土地沙化由20世紀90年代末期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新世紀初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實現了“人進沙退”。

    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國共建林業自然保護區2006個,面積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2.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全國共建濕地自然保護區550多處,濕地保護面積1790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49%。

    林業產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國林業總產值達到1.33萬億元,同比增長6.08%。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突破700億美元。

    這些數字,是我國林業快速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有力體現,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果。今天,綠色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主基調,保護生態已成為現代文明的主導意識,關注森林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主題。

    大力植樹造林,加速國土綠化進程

    全國各地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使國土綠化事業快速推進,初步形成了以工程造林為主體,社會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共同發展的造林綠化新格局。

    林業重點工程提速了生態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30年來累計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使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0.51%。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860.2萬公頃。退耕還林工程10年累計完成造林2686.7萬公頃。長江、珠江、沿海等防護林體系建設為大江大河和萬里海疆初步構筑了生態屏障。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各地積極探索義務植樹的新機制,組織多種形式的義務植樹活動。自1981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次達115.2億,植樹538.5億株。

    社會造林蓬勃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大批非公有制投資主體積極參與社會造林,涌現出大批企業造林、家庭承包造林、聯營造林的典型,使造林面積迅速擴大。民營資本造林已成為國土綠化的重要力量。

    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如火如荼。美化人居環境、建設綠色家園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通過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創建森林城市、實施“身邊增綠”等活動,不僅讓森林上山,而且讓森林進城、入村、進校園、進營區。據統計,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35.29%,人均公共綠地由3.45平方米增加到8.98平方米。

    依法嚴格保護,減少森林資源消耗

    嚴格保護與積極建設是實現生態良好的兩個根本策略。我國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按照“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原則,加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

    從1998年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停止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調減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采伐量,有效保護了5600萬公頃珍貴天然林,嚴格執行年森林采伐限額制度和林地征占審批制度,依法打擊無證采伐、超額采伐以及盜伐濫伐、亂占林地等違法行為,有效控制了森林資源的不合理消耗。提出了到205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26%以上,林地最低保有量達到46.5億畝的“紅線”。“十五”期間每年查處林政案件43萬起,案件查處率達99%。加強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建立2000多個自然保護區,使我國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存區域得到有效保護,瀕危物種消亡的速度減緩。建立了550處濕地保護區,保護濕地1790萬公頃,使49%的濕地資源得到保護。通過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提高,野生動物保護活動蓬勃開展。

    實施生態治理,提高防災減災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

    我國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沙化土地面積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12%,其中可治理沙地53萬平方公里。受沙化影響地區的面積占全國1/3,有4億多人口生活在沙區。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平方公里,現有水土流失嚴重縣646個。我國高度重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先后頒布了《防沙治沙法》、《退耕還林條例》,出臺了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和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相繼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成效顯著。新世紀前5年共治理沙化土地900萬公頃,相當于過去10年治理的總和。經過綜合治理,土地沙化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西部地區平均森林覆蓋率由5年前的9.03%提高到12.54%;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由2001年的13次減少到2004年的6次,且強度在逐漸減弱。沙區生態狀況的好轉,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造紙、人造板、飼草加工等沙產業,年產值達5.5億元,農牧民人均增收350元。三北地區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減少了風災影響,據吉林省測算,糧食畝產可提高10%-15%。

    退耕還林工程深得民心,成為德政工程,為“還我青山綠水”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工程實施10年共造林2686.7萬公頃,退耕還林的面積核實率、造林合格率均在90%以上,計劃任務完成率、保存率均達99%。通過退耕還林錢糧直補到戶、檢查驗收到戶、林權落實到戶等措施,調動了廣大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2個多百分點,重點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及強度不斷減小。據監測,2003年與1990年相比,全國11條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減少,其中長江和淮河流域減少50%左右,珠江等流域減少70%左右,長江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3.9%。

    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興林富民

    我國有集體林地25億畝,涉及到5億農民,2008年中央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收益權、保障收益權”為主要任務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目前,全國已確權到戶的林地達12.7億畝,占集體林地的50%。

    林改使山林有了真正的主人。通過均山均林到戶,使得山有其主、主有其責、責有其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看好自家山,護好自家林,杜絕了盜砍盜伐現象,林木得到了有效保護,森林面積大幅度增加。福建省近4年造林連續超過200萬畝,比改革前翻一番;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96%,比改革前增長了2.44個百分點。

    林改使農民真正得到利益。通過林改,大幅度減免林業稅費,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取消不合理收費,降低了農民經營山林的負擔,促進了農民增收。2007年江西省農民人均來自林業的收入達到492.3元,是林改前的兩倍。

    林改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林地林木的流轉給地方經濟帶來活力,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林區經濟合作組織紛紛成立,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相繼迸發,吸引大批外出打工農民紛紛返鄉務林,僅江西、福建就達100多萬。同時,林改使農村政權得到鞏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

    發展林業產業,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產品

    3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林業產業外延不斷拓展、內涵不斷豐富,成為橫跨第一、二、三產業在內的重要基礎產業。經濟林、木材加工、木漿造紙、家具制造、林產化工等傳統產業快速發展;森林食品、竹藤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非木質產業強勁增長;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生物質材料等新興林產業逐步興起,成為新亮點。2008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33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為700多億美元。其中人造板、地板、家具、松香、竹材、竹藤制品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松節油、紫膠、活性炭、經濟林、花卉等產量居世界前列。

 
 
 相關鏈接
· 林業局通知要求加強林業行政執法信息發布工作
· 河北省林業會議要求舉全省之力打造青山綠水環境
· 山西:進一步拓展全省林業發展空間 建設生態文明
· 西藏2008年通過林業項目帶動農牧民增收近3億元
· 遼寧林業今年要在生態建設等八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