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社會”,我們要做哪些準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3-09 07:4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到目前為止,廣東、上海、湖北等13個省區市已經完成了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修訂,多數省份將于3月底前完成地方條例的修訂工作,全面二孩政策正在依法有序的實施過程中。

全面二孩元年,準生的父母們應該如何調適心態?醫療、教育、社保等領域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全社會應塑造怎樣的家庭文化?這些話題引發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

生二孩,先過心理關

“生不生老二,首先要過心理關。”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支部書記駱云蓮認為,心理問題涉及的不僅是“準生”的爸爸媽媽,還有家中老大、祖輩等家庭成員。

40歲的成都市民王女士在懷孕前經歷了一番內心掙扎。這個年紀生二孩,要面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但人到中年,她愈發感到親情可貴。“最后,還是生的意愿占了上風。”她坦言,生二孩也有將來養老的考慮,多個人多把手。

盡管父母希望能再抱一個孫子,但北京市民張先生卻始終猶豫不決。如果生二孩,家里的育兒開銷要進一步增加,目前住的一居室也得更換為兩居,處處都需要錢。而妻子是全職媽媽,自己短期內收入也不可能大幅提高,要二孩實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父母也不能忽視大寶的心理接受度。如果盲目生二孩,很可能會激發大寶的逆反心理,一些孩子會有失落感,出現疑懼、脆弱、自卑、嫉妒等異常情緒和心理,甚至會產生過激反應。”駱云蓮代表分析。

全國政協委員施耀忠建議,在醫療機構層面,社區和醫院應設立專門咨詢部門和服務機構,加強對再生育夫婦以及第一個孩子的教育引導和心理調適。

做足配套,緩解再生育后顧之憂

二孩時代的來臨不僅影響千千萬萬個家庭,也將在醫療、教育、社保等多個領域帶來“連鎖反應”,子女就學就醫、女性權益保障、公共服務資源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凸顯。這既是對家庭的考驗,也是對社會運行的考驗。

政策放開后,一部分生育意愿強烈的“70后”也加入二孩大軍。怎樣保證高齡產婦的身心健康,讓希望再生育的夫妻敢生、愿生、優生?施耀忠說,婦幼保健資源的充沛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有效承接二孩政策的落地。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指出,我國產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產科醫務人員短缺,有的大醫院床位使用率長期高達110%以上。要順利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國家須重點加強產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馬曉偉8日表示,國家衛生計生委根據我國目前高齡孕婦的情況,以及現有產科醫療服務能力的狀況,準備在“十三五”期間擴大產科床位,建立省市縣產科的一整套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采取特殊政策,加強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培養。

除了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的緊缺也隨之而來。在北京一家民營企業就職的劉女士目前懷孕8個月,大女兒3歲多,已進入一家公立幼兒園,每月園費支出1000元左右,但托人上這家幼兒園花了近3萬元。目前公立幼兒園數量有限,私立幼兒園每月五六千元的收費令她望而卻步,她擔心未來二寶入園困難重重。

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表示,政府將增加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合理配置幼兒照料、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滿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務的需求。教育部門已經在做安排,提出要大力增加公立幼兒園,同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兒園。

“我們要采取配套措施,要使得我們的家庭生二胎能夠生得好、養育得好。”李斌說。

弘揚家庭在生育文化中的核心功能

陜西某國企高級經理魯女士是“80后”獨生女,她一直向往兒女繞膝的家庭生活。因此當政策放開后,她毫不猶豫地選擇要二孩。“有一天6歲的兒子問我,什么叫‘舅舅’‘姨媽’,結果我愣了半天解釋不出來。”她說,沒有了傳統的大家庭,很多熟悉的稱謂也變得陌生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英措說,家庭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的穩定及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的基礎。

曾連續6年提放開二孩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說,應在全社會弘揚家庭在生育文化和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功能。

李斌認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長就是第一位老師,我們要多開展這方面的培訓,要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信息和服務,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只有當家庭和諧了,社會才能和諧,全面二孩政策才能穩當當地落地。”英措說。(執筆記者:熊爭艷、侯麗軍,參與采寫記者:白陽、白潔、李金紅、董小紅)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