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博長征主題展上的“明星”文物

2016-10-01 19:4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 梅常偉)國慶長假第一天,在首都北京,許多人選擇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正在舉行的“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

這次展覽的亮點之一,是展出了252件珍貴歷史文物。展覽開幕以來,都有哪些文物廣受關注?它們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紅軍帶到陜北的唯一一門山炮

這門山炮原名“七生五過”,是由上海兵工廠在1927年制造的。“生”在民國時期是英文厘米的音譯,而“七生五過”就是7.5厘米口徑的意思。

1935年2月初,國民黨軍集結約11萬人的兵力,企圖殲滅紅二、紅六軍團。紅軍在與國民黨軍陳耀漢部的戰斗中,殲敵1個師部和近兩個旅,俘2000余人,繳獲槍2000余支(挺)、山炮兩門。這就是“七生五過”山炮的來歷。

1935年11月,紅二、紅六軍團開始長征。出發時,山炮被拆成零件帶走。另一門山炮在突圍時被迫拋棄掩埋,這門山炮被紅軍戰士背著走過了雪山草地,成為紅軍長征中帶到陜北的唯一一門山炮。

1959年,籌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時,賀龍千方百計找到這門山炮,贈給了軍事博物館。

遵義會議會場的掛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

在中國革命最危急的關頭,遵義會議集中糾正了“左”傾軍事錯誤和宗派主義組織錯誤,結束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長達4年之久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使黨重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重大問題,標志著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完全可以獨立地承擔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瀘定橋的鐵索

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境內,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

1935年5月25日,紅軍在安順場成功強渡大渡河。但由于安順場缺少渡船,加上水深流急無法架橋,中革軍委決定奪取上游的瀘定橋。

5月29日,紅4團2連22名官兵組成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毫不畏懼、勇往直前,攀著鐵鏈一舉奪取瀘定橋。據當時的指揮員回憶,這22名勇士是精心挑選的,當時挑人的標準是:干部首先被挑出來,戰斗英雄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也挑出來。凡是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

飛奪瀘定橋,是長征中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此役后,紅軍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長征中紅軍吃剩的皮帶

這條皮帶是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的。參加長征時,周廣才只有十三四歲,曾經三過草地。他們班原有14人,到第三次過草地時只剩7人。

進入草地后,干糧、野菜、槍帶都吃完了,開始吃皮腰帶。最后輪到吃周廣才的皮帶。皮帶被吃了一截后,估摸著就要走出草地了,他哭著懇求戰友把皮帶留存了下來。為銘記那段難忘的歲月,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三個字。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