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總局副局長: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性作用

2017-02-23 11:27 來源: 工商總局網站
【字體: 打印

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性作用
國家工商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江平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和全局性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方案”。打破結構性體制機制障礙、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有效供給,需以健全的市場體系為前提,更有賴于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

一、實施競爭政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

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中國完成了其他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從貧窮落后國家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奇跡”。但必須看到,從“計劃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軌跡,既是現代市場體系發育和建立的過程,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許多“成長的煩惱”:產能相對過剩和缺乏有效供給的矛盾并存、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同在、“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和民營企業過早夭折的困境交錯。供給側而非需求側、結構性而非總量性問題成為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面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對癥下藥”、正當其時。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變法之利”。上述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導致市場的作用還不夠充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究其本質,是糾正錯配的結構性問題,轉化和優化動力機制。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善加引導和宏觀調控,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市場規律,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恰恰也正是制定和實施競爭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競爭政策通過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鼓勵競爭、放寬市場準入等方面,充分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要義。

二、競爭政策有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破除各種不必要的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制定清晰公正的市場規則,規范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和過度干預,消除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進一步推動經濟蓬勃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可持續增長路徑演進。

一是有助于實現供需結構再平衡。時下“海淘”成為刷屏熱詞,跨境消費量迅猛增長。2015年我國出境游人數達到1.2億,境外消費(購物加住宿旅費)1.5萬億元,其中有7000億到8000億用于購物 。在這一龐大的數字背后,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全球商品市場一體化的趨勢,更反映出我國在一些高端供給方面的嚴重欠缺和滯后。一方面高品質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均衡、中等收入陷阱、后發劣勢等問題困擾經濟發展。根據價值規律理論,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一規律自發使社會資源在各生產部門間流動,也即市場機制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競爭是市場的靈魂,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鑰匙”。實施競爭政策,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才能使價值規律得以實現,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迫使無效和低端供給退出市場,使更多的要素資源能夠流向符合社會需求的有效和高端供給部門,實現供需結構更高水平的再平衡。

二是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企業生產率,是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要素一旦錯配必將降低其使用效率,而市場是全面提升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機制。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孕育過程既是要素效率提升的過程,也是市場環境不斷改善的過程。從外部環境看,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等體制機制障礙,能夠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釋放更多經濟活力。從內部激勵看,公平競爭的環境促使企業最大程度激發自身潛能,激烈的競爭壓力倒逼企業學會精打細算,提升市場靈敏度,盤活要素存量,矯正要素扭曲,激活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是有助于新舊動力轉換。當前,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然而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在經歷新舊轉換的“銜接期”和“陣痛期”。一方面傳統需求側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減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2010年的24.5%下降到2015年的10% ,出口增速由2010年的31.3%下降到2015年的-2.9% 。另一方面,供給側的新動力仍在孕育中,增長點還未完全形成,新業態、新產品的體量還比較小,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動力消退帶來的影響。在這種“青黃不接”之下,加快孕育新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然其源泉何在?答案既是新興業態,更是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創造力的競爭機制。具體來看,供給側動力主要有四:一是效率動力。最大力度、最大范圍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破除壟斷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發揮市場的作用,能夠使要素資源得到最優配置,從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為經濟增長注入效率動力。二是創新動力。市場期待創新動力,競爭政策的實施不僅在于打破壟斷,還在于破除抑制創新的壁壘,消除阻礙創新的行為,以利于潛在競爭者以創新開路,帶來新活力、帶來新產品、帶來新模式,為經濟增長注入創新動力。三是信用動力。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互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通過信用服務,督促各方履約踐諾,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通過信用監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為經濟注入信用動力。四是品牌動力。通過質量和品牌的提升,促進有效供給。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品牌培育帶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帶來制造業回歸。通過有效供給和實業回歸,為經濟增長注入品牌動力。中國經濟基數很大,不斷強化競爭政策的作用,其效率動力、創新動力、信用動力、品牌動力所形成的經濟新動力,其能級足以超過任何新興產業帶來的動力。在既有產業中去孕育新動力往往事半功倍,社會震蕩最小、公約數最大。

四是有助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經濟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需要二者有機協調和有效配合。目前有一種誤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政府要加大對市場的干預,是計劃經濟的復辟。要消除這種質疑,前提是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競爭政策要求資源配置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由行政主導轉向市場決定,在改革背景下,更應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為具體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和指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市場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共同發揮作用。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克服部門利益掣肘,將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力讓渡給市場。另一方面,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給,彌補市場不足和支持市場功能,為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

三、切實履行工商部門市場秩序“守護神”職能

工商部門既是市場秩序的“守護神”,也是實施競爭政策的“主力軍”。

(一)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和釋放更多的市場活力

2014年以來,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重要抓手,也是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試點“證照分離”、探索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等方式,全面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市場準入、簡易市場主體注銷、提供電子化便利服務,使工商登記注冊更加便利,為小微企業營造寬松、平等、便利的準入環境,為創業者“開綠燈、送糧草”。

這些改革舉措,激發了市場活力,釋放了改革紅利,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一是市場主體數量明顯增長。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全國市場主體年均增長14.6%,平均每天新登記4萬多戶。二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改革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明顯。根據2016年前三季度的數據,第三產業占新登記企業總數的81.1%,同比增長27.6%。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特別是信息、文化、教育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互聯網+”和一些高科技企業發展突出。充分表明我國高端供給能力在提升,持續推進改革潛力巨大。同時,開展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清理工作,強化“僵尸企業”退出力度。2016年前11個月,全國注吊銷企業合計129.4萬戶,同比增長83.9%。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年均新登記市場主體1485.8萬戶,年均新增個體私營從業人員4217.2萬人。新登記注冊企業已成為吸納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使中國經濟的就業韌性明顯增強。

(二)利用大數據資源,構建新型市場監管機制

當前,市場監管工作在理念、機制和方法上既有挑戰,又有機遇。一方面市場主體數量迅猛增長,新興業態蓬勃涌現,行政改革持續推進,對監管執法的公平性、規范性和簡約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思維、新技術使精準監管、有效監管和低成本監管成為可能。為此,工商部門大力推行監管創新,努力實現“寬進嚴管”的新型市場監管格局。一是建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促進信用監管機制的形成。積極探索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制,強化社會協同共治,促進企業守法自律。我們將年檢改為年報,使市場主體的信用公示從被動行為轉變為主動行為,成為對市場的信用承諾,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利用大數據實施智能監管,使監督高效和精準化,減少對市場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二是通過信息共享,推進市場體系的社會共治。大數據背景下,數據資源共享已成為全社會共識,通過市場風險識別,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市場秩序的治理,提升監管的公平性與規范性,構建多元參與的市場監管社會共治格局。為此,要積極倡導信息共享,擴大信息公示范圍,注重購買第三方服務,促進政府部門信息與市場資源的整合。

(三)強化競爭倡導,推動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工商部門立足于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積極開展競爭倡導和監管執法。維護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開展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廣告監管、商標專用權保護等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著力解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努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章案件33.6萬件。2016年,工商部門針對部分行業內公用企業的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開展了專項執法行動。2016年共立案1267件,罰沒金額1.67億元,取得了積極成效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這是推動確立競爭政策的優先地位、營造市場公平競爭制度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為競爭政策的全面實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工商總局作為共同起草和推動實施《意見》的部門之一,將積極指導政策制定機關開展審查和相關政策措施的清理廢除工作,協助研究和起草實施細則,進一步推進競爭倡導,加強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及時公布競爭執法案件,推動全社會競爭守法意識的提升,保障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有序實施。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改革已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閉幕的G2O峰會上指出,要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依靠改革。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要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攻堅戰”,我們要集聚智慧、共同努力,推動競爭政策有效實施,極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協調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助力護航!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