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7-03-21 10:41 來源: 文化部網站
【字體: 打印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進行專題闡述,充分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延續中華文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和堅定自覺。《意見》既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勾畫的新部署新任務,也是對文物工作賦予的新要求新使命,為統籌推進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繁榮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精神
充分認識文物事業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戰略高度,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集中反映了我們黨關于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的理論觀點和戰略思考,是指導新時期文物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南。

深刻認識文物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基本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繼續前進的重要作用。文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國家的“金色名片”。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讓人民群眾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明根脈,為后世子孫傳承歷史記憶,用文明的力量助推發展進步,為凝聚民族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深刻認識文物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離不開文物資源的支撐。截至2015年,全國普查登錄的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文物藏品6400多萬件/套;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免費開放博物館4013家,全國平均29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構成了我國龐大的文物資源體系,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史、奮斗史和發展史,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深刻認識文物保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這深刻揭示了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是保護文物的基礎,保護文物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于留存城鄉古韻、彰顯地域特色,對于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并日趨發揮越來越大的貢獻。

深刻認識文物資源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突出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文化遺產的民族和國家,很難說是有真正實力的民族和國家。他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文物資源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不朽見證,也是中華文明傳播發展的互通橋梁,在多種文明、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彰顯著中華文化的特有風姿和獨特魅力。我們的文物外展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我們的長城、故宮、敦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為彰顯文明大國形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面落實《意見》,努力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文物系統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始終堅持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努力發揮文物事業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突出優勢,統籌推進,砥礪前行,文物工作取得新成效,文物事業取得新進步。文物工作與經濟建設的關聯越來越緊密,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改善越來越貼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成為凝聚人心、堅定自信、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社會保護文物的共識初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格局正在形成,文物事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級文物部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不辱使命,守土盡責,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延續中華文脈。近年來,全國文物系統堅持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文物保護各個領域,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有效傳承。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圓滿完成,文物家底基本摸清。一大批文物保護重點工程相繼竣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良好,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大為改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得到加強。館藏文物展示保存條件全面躍升,可移動文物修復取得新進展,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邁出新步伐。以《文物保護法》《博物館條例》為核心的文物法律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文物執法督察和聯合執法力度逐步加大,文物安全形勢大為好轉。文物科技支撐能力穩步提升,文博人才隊伍漸趨優化,文物工作保障體系漸具規模。“十三五”時期,要秉持正確的文物保護理念,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防止建設性破壞。鞏固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文物資源公共數據平臺。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組織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和示范效應的文物保護重點項目,推進長城保護計劃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和遴選。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和近現代代表性建筑保護展示提升工程。開展“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發掘和保護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鎮和村莊。加強可移動文物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和普查成果。創新文物安全監管模式,實施文物平安工程,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水平;完善文物執法督察聯動機制,嚴密防范、有效打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加大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法律法規施行力度,加強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修訂文物保護法,加強文物法治宣傳教育。

加強革命文物工作,弘揚革命精神。革命文物是我國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革命傳統、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革命文物保護初見成效,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提升工程、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工程圓滿竣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工程全面實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等長征文物保護工程順利推進。“十三五”時期,要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結合紀念建軍90周年、抗戰全面爆發8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實施革命舊址保護修繕行動計劃和館藏革命文物修復計劃,推出一批弘揚革命精神、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革命文物專題展覽。實施長征——紅色記憶工程,編制長征文化線路保護總體規劃,指導地方政府提升長征文物保護等級,加強長征文物保護展示,開展長征文化線路紅色旅游,助力革命老區脫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對革命文物的研究闡釋,充分發揮革命舊址遺址、革命紀念建筑、革命烈士紀念設施的作用。建設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完善館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檔制度,建設革命文化保護傳承平臺。

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近年來,博物館免費開放不斷深化,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社會教育作用日益發揮。加強主題策劃,推介一批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抗戰精神和長征精神的精品展覽。加強文教結合,開展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搭建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平臺。文物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文物工作助推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潛力進一步釋放。“十三五”時期,要堅持保護為主、保用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文物資源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國家記憶工程,通過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文物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發揮好文物資源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建設全民共識的國家精神標識。創新文物資源利用模式,加大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力度,培育以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為載體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文物保護利用相關獎勵、補貼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貫徹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全面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深度融合,完善文博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各項政策,支持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豐富文化供給,促進文化消費。拓寬文物流通渠道,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鼓勵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支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

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亮點”,文物保護援外工程和涉外聯合考古成為文化領域“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收獲。“十三五”時期,要加強與文化遺產國際組織的深度合作,拓展與各國政府間文物交流互動,推動與更多國家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定,構建穩定、多維的政府間文物合作網絡。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工程,編制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統籌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合作考古、科技保護、文物展覽項目,促進民心相通,增進深度認知。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實施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利用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對外活動契機,抓住重大節慶、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節展賽事的時間節點和國家文化年、文化節系列活動,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凸顯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文物精品展覽,全方位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渠道平臺,打造一批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品牌。加強與香港、澳門、臺灣在文物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港澳臺同胞共享中華優秀文化遺產。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創新文物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充分展現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者:中共國家文物局黨組)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