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透視”雪災:代表委員建言提高抗災保障能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8年03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王圣志、姚潤豐)我國南方不久前發生的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經濟造成重大損失,給群眾生活帶來很大困難。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從這次特大自然災害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加強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災和保障能力;加強應急體系和機制建設,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加強對現代條件下自然災害特點和規律的研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在抗擊雪災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之際,災區代表委員從抗災現場來到兩會會場,既懷著戰勝自然災害的喜悅,也帶著對抗災減災的思考和建言。

    以法律手段建立災難預警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師范學院碩士生導師余敏輝說,從非典到禽流感,從旱澇災害到這場罕見雪災,我們在與各種災害斗爭中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我們的發展戰略。非典過后,國家完善了全國疾病防控體系;洪澇旱災年年頻發于華夏大地,我們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較早成立了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幾十年一遇的冰凍災害,應該推動我們以法律手段建立災難預警機制。

    余敏輝舉例說,2005年底,德國及美國東北部也經歷了一場暴風雪,但損失很小。這得益于他們建立了完善的雪災預警機制。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氣象、電力、交通等部門組成的雪災預防中心,對強降雪災害及其他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和監測。美國則在大雪來臨之前,氣象部門就及時發出“災難天氣”的警告。各大報紙和電視廣播連篇累牘地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暖,還向市民公布了御寒指南。

    余敏輝認為,國家應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多方面可能發生的災難應急預警機制,比如電氣化鐵路沒電咋辦?北方如內蒙古、甘肅、青海等地突發洪澇災害咋辦?重大基礎設施如何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或戰爭?同時還要用法律手段保證應急預警機制能落實到位,能行之有效。

    全國人大代表、豪吉集團董事長嚴俊波說:“當大雪突降南方地區時,我發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興奮,鮮有人考慮到一場災難的到來,因而,也沒有進行抗災準備工作。應對災害,應把‘防’和‘救’置于同等地位,必須實現‘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的理念轉變。”

    強化部門協作改善應急聯動能力

    來自抗雪災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安慶市委書記朱讀穩深有感觸地說,這次雪災除信息發布前瞻性不足外,有關部門在救災中聯動性也有欠缺。他舉例說,在雪災期間,交通部門和交警部門對高速公路是否放行有時存在不同觀點,這就需要一個協調機制。

    朱讀穩認為,今后應該建立災害防御應急聯動機制。因為災害涉及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對各行各業都可能造成嚴重影響,任何一個部門和單位都無法單獨完成對災害鏈的有效控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特別要增強中央和地方、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協作。這就需要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盡量避免部門職能交叉,從根本上減少推諉扯皮、職責不清現象。

    “一次災害靠全民動員可以,但不能每次都靠動員全民,根本上還是靠機制化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說。

    這次雪災,由于斷電缺水, 湖南郴州幾乎變成了“寒冷和黑暗”的“孤島”。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湘娥說,這次大范圍持續雨雪冰凍災害發生后,盡管有各種應急措施,但在救助過程中,因各種原因,有些措施沒有到位。災害來臨時只能坐等政府救援,從而造成了災害發展蔓延。因此,當前,為了規避應對自然災害的遲緩化、被動化和淡薄化,建立一個自然災害國家應急預案刻不容緩,這個預案要對各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并要有非常強的約束力。

    朱讀穩代表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國家有關部門應牽頭制定重大氣象災害的政府專項應急預案,構建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社會聯動機制。加快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實時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換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監會原副主席邵秉仁建議,此次雪災暴露出的問題表明,國家應成立常設性應急機構。他認為,國家對災害性事件的反應靈敏度不高,同時在處置預案上存在不足,所以應借鑒國外經驗,成立常設性應急機構。如果有這樣一個統一的常設性機構,就會更有效地應對這種重大突發事件,有針對性地處理,不需全民動員。常設性應急機構應具備三大功能:對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事件的規律進行研究,找出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賦予該機構緊急動員的權力,包括必要的救災物資的準備權和調配權;三是緊急情況下統一協調權,可以快速反應。

    調整相關行業的抗災標準增強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余敏輝說,這次電力設施在雪災中損失很重,這主要是南方供電線路設施設計的抗雪標準過低。他說:“有些部門和單位認為,如果電力部門按照這次雪災的標準來設計規劃電網的話,那投入太大了,會加重消費者的負擔。其實這是一種短視行為,存在對災害的大意麻痹心理。因為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有時難以估量,可能比這點‘節約’要高出十倍甚至百倍!”

    他說,這次雪災造成部分鐵路癱瘓,電氣化鐵路的確是先進科技的產物,但技術含量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依賴度就越高,所以鐵路部門在規劃電氣化鐵路時就要預測沒電的后果,就要設法通過投入來確保“電”的供應,增強抗災能力。國家要適當調整相關行業的抗災標準,增強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同時,在農業生產中,也應加大對設施農業的建設標準,提高設施園藝、大棚抗災能力,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化解災害風險的能力,減少由此導致的經濟損失。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認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迫切需要加大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去年淮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防汛抗洪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重要經驗是,1991年確定任務、2003年淮河大水后加快實施的治淮19項工程,使得沿淮堤防防洪安全度大為提高,防洪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洪水下泄更為順暢,行洪能力明顯提高。這些工程措施在2007年防汛抗洪中發揮了巨大減災效益,實現了從“小水大災”到“大水小災”。

    “真正完善關系到社會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時候是不需要計算成本的。”紀冰說。

 
 
 相關鏈接
· 三位代表共話解決農村義務教育歷史遺留債務問題
· 李鉞鋒委員建言: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必須明確
· 政協委員建言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堅持公益性
· "我為農民工說兩句"——兩位農村基層代表建言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