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審核趨嚴再融資規模“瘦身”
上市公司融資“抽血”難了

2017-02-09 17:0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上海2月9日電(記者桑彤、潘清)春節后,新股發行的速度有所減緩,較節前每周至少10家甚至14家的新股發行速度而言,本周僅有8家新股啟動申購。業內分析認為,雖然本周新股數量環比有所下降,但是IPO發行速度的整體基調并未改變。當前,IPO常態化下監管趨嚴,再融資審核加強,避免過度融資將成為2017年監管政策的主基調。

今年1月份,證監會審核了48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40家獲得通過,7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83.33%。而2015年、2016年IPO審核的通過率分別為92.28%和91.21%。

東方恒潤投資總經理張耀東認為,最近IPO過會率降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對合規性要求從嚴,是證監會逐漸回歸監管為中心職能的體現;二是對IPO企業持續盈利的要求從嚴,是IPO從審批制向注冊制過渡前證監會對投資者還需要做適當性保護的必要措施。

與此同時,再融資市場也已受到監管層的密切關注。今年1月16日至20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共發出12家再融資申請的反饋意見。意見顯示,監管部門對于企業再融資募集資金的必要性、募集資金的具體投向以及母子基金的規模是否合理等保持了高度關注。

定增融資規模也出現了“瘦身”,2017年1月完成63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5.08%。在鼎鈞資本研發部負責人、高級合伙人楊煥看來,對于再融資審核加強以及再融資規模的控制,主要是為了減少再融資的“抽血”。

近幾年來,相對于對IPO的高度關注,再融資往往被市場忽略。統計顯示,2016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是IPO首發融資金額的10倍以上。

上海一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江透露,很多公司先小規模IPO,上市后再以定增形式再融資,估值較高、融資金額較大。

在上市公司巨額再融資的同時,一些公司又將巨額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等投資事項。統計顯示,2016年共計超過700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逾7000億元,約占同年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的50%。僅去年11月份,深滬兩市至少有10家上市公司認購信托公司產品,涉及金額24.15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花大量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后,卻在二級市場通過定增來補充流動資金。有數據顯示,有11家在2016年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涉及募資約293億元。

在市場人士看來,這類公司將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表明這些公司并不缺錢,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公司不務正業。過度融資降低了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助推了市場資金的“脫實向虛”。

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石建勛指出,上市公司募資量過大,吸收現金量較多,大股東通過變現獲得收入,降低了其繼續做好實業的積極性。

“此外,定增和定增參與者的勾兌導致了市場盲目地加以追捧,扭曲了資本市場的合理定價機制,提供了上市公司和相關定增參與者利益輸送和分配的機會,對中小投資者形成不公平。”潘江指出。

從近期定增市場呈現趨嚴的態勢看,防止定增套利、避免過度融資、引導“脫虛向實”是2017年監管政策的主基調。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2017年定增市場將延續當前從嚴監管的政策基調,抑制高折價、破除逆向選擇;嚴防炒殼,規范并購重組;嚴控配套募資用途和規模仍將是監管重點。

對于新股發行,楊煥判斷,后續標準可能會更加嚴格,同時發行速度也可能會加快,以便能夠真正地解決新股“堰塞湖”,屆時才能真正有效地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實現資本市場“能上能下”的制度。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