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薄弱校辦學條件 促進教育公平

2016-09-27 07: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鎮崗鄉賴塘小學,孩子們在重建后的新校園快樂地奔跑。資料圖片

河南省中牟縣城東路小學校園北面,一幢漂亮的四層教學樓主體工程已經竣工。該校校長郝瑞高興地說:“春季開學這幢新教學樓就能投入使用,孩子們就不用再擠在一起上課了。”

學校的教職工對以前的狀況都還記憶猶新:原來的教學樓是上世紀90年代村民集資修建的。由于建筑質量不過關,地上墻上多處出現裂縫,基本成為危房。那時候看孩子們在里面上課總是提心吊膽的。只要下課鈴一響,校領導都得輪流站在樓下“值班”。如今,學校的孩子們成為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項目的直接受益者,老師們說,孩子們不僅可以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每個班里還裝上了“班班通”,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帶來的便利了。

2013年12月,一項旨在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重大工程在我國實施——國家啟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

全國有2600多個縣的近2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納入實施范圍,規劃投入資金5000多億元,改擴建校舍2.2億多平方米、體育運動場地2.1億平方米,購置教學儀器設備1000多億元。建設資金投入量之大,項目涵蓋范圍之廣,受益學生覆蓋面之多,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為“窮校”摘“窮帽”,讓學生露歡顏。“全面改薄”, 促進教育公平。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

近些年來,國家實施了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項目,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但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地區、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辦學成本較高,教學條件較差,寄宿制學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不足,村小和教學點運轉比較困難,教師隊伍不夠穩定,輟學率相對較高,仍然是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需要國家以及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后勁、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關乎國家長遠發展,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和諧穩定、促進共同繁榮。”一位專家指出。

于是,2013年12月,國家啟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以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為主,兼顧東部部分困難地區;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兼顧其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等貧困地區。目前,除京津滬外,2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納入實施范圍。

“全面改薄”工作設置6項重點任務,包括:保障基本教學條件。實現學校選址安全、校舍符合抗震消防和采光通風要求,配齊必要的教學儀器設備、課桌椅、圖書,有符合規定的學生鍛煉空間和體育設施。改善學校生活設施。實現寄宿生每人一個床位,食堂、廁所能夠滿足學生需要,有必要的淋浴、飲水、取暖和安全設施。辦好必要的教學點。實現設施配備齊全,滿足教學和生活基本需求,教學質量和教育經費得到有效保障。解決縣鎮學校“大班額”。實現學校布局科學合理,超“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大班額”現象逐步消除。推進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實現農村學校寬帶網絡、數字教育資源、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穩步推進,師生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中深入應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實現鄉村教師資源配置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能力穩步提高,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生活條件有效改善,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

每一項重點任務,都直指當前貧困地區教育薄弱問題,工作的實施,讓廣大貧困地區的師生看到了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能力的新希望。

順民意、得民心,建更多“希望之地”

沿著西北典型的鄉間小路顛簸前行,道路兩側農家平房錯落。這條路,通向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鄉中心小學。學校距縣城30公里,坐落在山野深處。校園內,沒有破敗、不見枯色,瑯瑯書聲里,整潔的校園、橘紅色的新教學樓、深綠色的草坪、多彩的校園文化墻……彰顯著生機與活力,孕育著朝氣與希望。

這是一處“希望之地”。3年前這里曾是全縣最差的農村小學,2014年學校改遷新址后,一躍成為當地條件最好的農村小學。“這些都是‘全面改薄’帶來的巨變,丁家溝鄉中心小學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會寧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兩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下,薄弱學校改造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了解,截至目前,竣工校園校舍建設面積達到1.05億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采購完成517億元,對540多萬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實施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校互聯網接入比例達到85%,做到了時間過半,任務完成過半。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工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地不斷探索,積累了很多好做法、好經驗。

首先是層層落實責任。三部委聯銜印發通知,明確目標任務,各地以省為主,統籌好規劃、資金和項目,各市、縣根據基本辦學標準,逐校核實辦學條件缺口,一一列出清單并納入項目規劃,扎實推進工程實施。同時形成工作合力,中央財政逐年加大投入,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努力落實地方資金。國家發改委及時啟動義務教育學校建設項目,聚焦解決城鎮“大班額”和農村“大通鋪”問題。各地發改部門積極行動,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項目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建立完善了雙月通報制度、定向調度制度、公開公示制度、監督舉報制度、突發事件應急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績效推進制度等八項工作推進機制。

更重要的是,工作中廣納民智,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對項目安排的建議,使項目建設能夠“順民意”。組織專家科學規劃學校和教學點布局,有效防止遺漏和盲區,也避免了大拆大建,使項目的實施能夠得民心。同時強化督查。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每年組織力量在全國范圍內對項目建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督查,及時督促和指導各地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各地也立足實際,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方法。

打造“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

隨著“全面改薄”攻堅克難,“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學校”逐漸成為現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全面改薄”過程中,各地想方設法籌措資金,保證項目的實施。廣西各級財政均將“全面改薄”地方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并盡最大能力加大投入,山東創新融資模式,增加大額長期信貸資金和政策性貸款規模,解決“全面改薄”資金問題。同時,為了節省成本,山東還為“全面改薄”項目打開了政策綠燈,明確了中小學校舍建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薄弱學校改造,改善辦學條件是基本,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是關鍵。湖南積極開展縣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和工作任期制度。

“全面改薄”是在教育領域實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補短板”、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緊迫任務。

在取得了重大成績的同時,應該看到,這項工作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部分地區資金落實不到位、審批手續仍繁雜等。

未來,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做好“全面改薄”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全面改薄”工作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做到強化省級統籌,確保責任落實;抓住關鍵環節,解決突出問題;細化項目管理,確保實施進度;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步推進;堅持雪中送炭,建設好教學點。

更重要的是,要堅決守住質量底線,質量安全是“全面改薄”工作永恒的主題,“全面改薄”工作要經得起歷史考驗,真正建成“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就必須牢牢守住質量安全底線。

“全面改薄”,促進教育公平。(吳 丹 曹 征)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