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津

市長:張工
市政府地址: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   30
郵編:300045
電話:022-88908890
網址:
http://www.tj.gov.cn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沿海港口城市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當前,天津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一帶一路”建設五大戰略疊加,為天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地理和自然狀況

地理位置

天津市位于北緯38°34′~40°15′,東經116 °43′~118°4′之間,處于國際時區的東八區。土地總面積11916.85平方公里,疆域周長1290.814公里,其中海岸線長153.334公里,陸界長1137.48 公里。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天津是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交匯點、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連接國內外、聯系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是鄰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天津背靠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經濟腹地遼闊,是中國北方十幾個省區市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距北京120公里,是拱衛京畿的要地和門戶。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一是充足的油氣資源。天津有渤海和大港兩個國家重點開發的油氣田,2016年年產原油3273.26萬噸、天然氣19.69億立方米。二是取之不盡的海鹽資源。天津有約153.3公里的海岸線,中國著名的海鹽產區長蘆鹽場就位于這里,年產原鹽158.39萬噸。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金屬礦產主要有錳硼石、錳、金、鎢、鉬、銅等20多種,非金屬礦產主要有水泥石灰巖、重晶石、疊層石等,都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四是豐富的地熱資源。具有埋藏淺、水質好的特點,已發現的10個具有勘探和開發利用價值的地熱異常區,熱水總儲藏量達1103.6億立方米,是國內最大的中低溫地熱田。

經濟

地區生產總值

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GDP)18595.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28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7590.36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0786.74億元,增長6.0%。三次產業結構為1.2:40.8:58.0。

農業

農業生產基本穩定。全年農業總產值483.67億元,增長0.5%。其中,種植業產值254.93億元,增長5.7%;林業產值8.85億元,增長6.0%;畜牧業產值122.43億元,下降2.9%;漁業產值84.74億元,下降8.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71億元,增長6.1%。

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發展。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累計建成放心菜基地234個,完成312家放心肉雞養殖基地的提升改造,建成180個放心豬肉基地。科技引領農業設施發展,共建成6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20個現代農業園區、155個養殖園區。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2個,一村一品專業村123個。

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年工業增加值6863.98億元,增長2.3%;建筑業增加值747.23億元,下降10.9%。

工業結構調整逐步深入。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2.1%;民營企業增加值下降4.1%;外商及港澳臺商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0.7%。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5.6%。消費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5.9%。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9.3%。 

企業效益增長較快。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5.3%,利潤總額增長22.4%。全市39個行業大類中,38個行業盈利。消費品制造業實現利潤占全市的15.3%,增長22.0%,拉動全市工業利潤增長3.4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回落。全年建筑業總產值4262.35億元,下降12.9%。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231.23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4425.79萬平方米。截至年末,全市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中具有特級、一級和二級資質企業854家,比上年末增加140家。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1274.69億元,增長0.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262.22億元,第二產業投資3475.80億元,第三產業投資7536.67億元。實體投資6803.95億元,占全市投資的60.3%。工業投資3352.34億元,增長3.8%。其中,工業優勢產業投資增長6.9%。“三新”產業投資1926.15億元,增長30.5%,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17.1%,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66.6%。

國內貿易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49133.33億元,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29.67億元,增長1.7%。發展享受型消費增長較快。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增長85.7%,化妝品類增長14.8%,金銀珠寶類增長9.6%。全市億元以上批發市場共60家,全年交易額2146億元。

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出臺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若干意見,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1家,合同外資額264.23億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06.08億美元,增長5.0%;其中服務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71.64億美元,增長6.3%,比重達67.5%。在津投資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7家。全年實際利用內資2500.78億元。

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天津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全力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全年新設境外企業機構67家,中方投資額33.24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4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0億美元。截至年末,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在外人員1.33萬人。 

外貿進出口回穩向好。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646.85億元,增長12.8%。其中,進口4694.49億元,增長21.6%;出口2952.36億元,增長1.2%。從出口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1437.32億元,增長3.7%,占全市出口的48.7%。從出口市場看,對日本、美國、歐盟出口分別增長11.2%、7.1%和8.3%,合計出口額占全市的37.8%。

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重要進展。高水平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確立全市“1+16”承接格局。全力支持服務雄安新區規劃建設,與河北省簽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注冊企業累計達到355家,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等13家科研院所落戶天津,中煤科工金融租賃等一批投資合作項目簽約落地。“通武廊”攜手打造協同發展試驗示范區。京冀企業來津投資到位資金1089.14億元,占全市實際利用內資的43.6%,天津企業到河北投資435億元。

重點領域合作實現新突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加便利。京濱、京唐城際鐵路開工建設,京津城際實現“月票制”,濱保高速全線貫通。試運行京津冀航空貨運班車,京津冀機場一體化運營機制初步形成。天津口岸進出口總額中,來自北京與河北的貨物比重達到29.8%。產業對接合作加快。中沙新材料產業園、西青電子城數據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津冀蘆臺協同發展示范區等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生態聯防聯控聯治取得新成效。

 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全年貨運量52992.42萬噸,其中,公路34720萬噸,鐵路8734.93萬噸,水運8344.08萬噸。貨物周轉量1939.94億噸公里,其中,公路398.02億噸公里,鐵路236.52億噸公里,水運1298.09億噸公里。客運量1.92億人次,下降3.7%;旅客周轉量527.86億人公里,增長9.6%。港口貨物吞吐量5.01億噸,下降9.1%;集裝箱吞吐量1506.90萬標準箱,增長3.8%。機場旅客吞吐量2100.50萬人次,增長24.5%;貨郵吞吐量26.83萬噸,增長13.2%。全年城市公交客運量17.31億人次,下降4.2%;軌道交通客運量3.50億人次,增長13.6%。截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287.75萬輛,其中私人汽車242.56萬輛;民用轎車188.15萬輛,其中私人轎車170.36萬輛。

郵電

郵政電信快速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406.81億元,增長55.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00.68億元,增長71.3%;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06.13億元,增長22.7%。全年快遞業務量5.02億件,增長22.4%。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580.1萬戶,增長5.4%;短信業務總量35.1億條,下降8.8%。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39.3萬戶,光纖接入用戶320.1萬戶。

旅游

旅游業較快增長。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45.06萬人次,增長3.0%;其中,外國人317.65萬人次,增長2.8%。旅游外匯收入37.52億美元,增長5.5%。接待國內游客增長10.4%,國內旅游收入增長12.8%。出境游48.50萬人次,增長14.3%。郵輪旅游快速升溫,接待到港國際郵輪175艘次,增長23.2%。年末全市旅行社463家,其中有出境資質的64家。

 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10.11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611.7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9.5%,比上年提高9.9個百分點。從主體稅種看,增值稅649.05億元,增長42.4%;企業所得稅309.90億元,增長11.3%;個人所得稅116.51億元,增長20.4%。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82.16億元。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58.92億元,增長21.4%;教育支出435.29億元,增長0.2%。

金融

全年金融存貸規模穩步擴大。存貸款規模雙雙超過3萬億。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0940.81億元,比年初增加873.7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1602.54億元,比年初增加2848.49億元。

證券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其中新增4家境內上市公司,上市和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達到268家。年末證券帳戶477.74萬戶,增長8.8%。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43527.96億元,下降0.7%。其中,股票交易額22299.66億元,下降14.8%;債券交易額19572.70億元,增長24.7%;基金交易額1597.96億元,下降17.1%。期貨市場成交額60422.64億元,增長0.2%。

保險

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565.01億元,增長6.7%。其中,人身險收入423.44億元,增長5.4%;財產險收入141.57億元,增長11.0%。賠付支出155.32億元,下降12.6%。其中,人身險賠付81.23億元,下降2.5%;財產險賠付74.10億元,下降21.5%。

 教科文衛

教育

加快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和提升改造幼兒園106所。扎實推進第三輪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330多所義務教育學校通過達標驗收,完成第二批特色高中建設評估驗收。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5所高校、12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項目。積極推進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成功舉辦第十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

科技

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濱海高新區成為國家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全年新增科技型企業、規模超億元科技型企業1.20萬家和420家,累計達到9.69萬家和4228家。全年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611家,累計達4093家。新認定科技領軍企業20家、產學研用創新聯盟20家,新認定和支持“殺手锏”產品和重點新產品214項。全市備案市級眾創空間154個,聚集創業團隊超過5600個、創業企業超過3500家。全年受理專利申請8.70萬件;專利授權4.1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5844件;年末有效專利14.4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2.86萬件。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0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6家。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召開首屆世界智能大會。全市1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17項。全年完成市級科技成果2300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水平78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64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12512項,合同成交額658億元,增長9.3%;技術交易額497億元,增長14.1%。

文化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進一步完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街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公共圖書館免押金借閱服務。11家市屬院團創新劇目節目20多部,創作推出《換了人間》《趕大營》等一批重點文藝作品。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4個,文化館19個,博物館65個,公共圖書館32個,街鄉鎮綜合文化站239個。全年攝制電影故事片18部。全年出版圖書7476萬冊,期刊2997萬冊,報紙3.92億份。

衛生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全面推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96萬人已簽約。實現醫保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145家本市醫療機構納入異地就醫機構范圍。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53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73個。衛生機構床位6.8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6.4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0.09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11萬人,注冊護士3.82萬人。

 人民生活

人口概況

截至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56.8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2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498.23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2.0%。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291.11萬人,城鎮化率為82.93%,與上年持平。常住人口出生率7.65‰,死亡率5.05‰,自然增長率2.60‰。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049.99萬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穩步增長。制定并落實20項居民增收措施,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205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上調至277元。據抽樣調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22元,增長8.7%。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841元,增長6.6%,其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食品煙酒支出分別增長18.1%、12.0%和7.8%。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民參保計劃深入實施,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截至年末,全市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088.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68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11.82萬人,增加38.32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工傷保險人數395.33萬人,增加7.22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人數311.3萬人,增加8.8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生育保險人數296.95萬人,增加11.99萬人。



 
 
一分快3-开户